在“保質保量完成今年深松2億畝”硬性指標的要求下,今年中央財政第二批農機補貼資金補貼重點轉向了深松作業補助。中央財政第二批農機補貼資金補貼重點從玉米收獲機轉向深松作業,也使年初被普遍看好的玉米機市場走出了斷崖式的市場行情。今年秋收期間,國內一些主流玉米收獲機生產企業紛紛推出“玉米籽粒收獲機”,對玉米籽粒直收還沒有進行研發或研發進展緩慢的企業來說,肯定是“雪上加霜”,再加上農用柴油機升級國三對玉米機行業的沖擊,毋庸置疑的是玉米機市場競爭將更加慘烈,行業洗牌將進一步加速。
玉米收購價格下調或將影響明年玉米種植面積
不久前,國家發改委、糧食局、財政部、農發行等部門聯合發出通知: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定為每斤1元,這比去年臨儲價格每斤最多調低了0.13元,也是自2008年國家推出玉米臨儲政策以來,臨儲價格首度出現下調。中國農民的“議價”能力弱,抗風險能力低,所以在玉米出售價格方面除了接受,并沒有更多的選擇。在臨儲價格調低無法逆轉的情況下,農民只能“用腳投票”,最現實的選擇就是不種或者少種玉米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表示,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是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和重點,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東北地區,東北四省區明年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。有消息報道稱,調減的玉米種植面積達1000萬畝。這與“糧改飼”等都是明確的政策信號。玉米種植面積的減少,必然會決定玉米機終端市場需求的減少,這也成為加劇玉米機市場競爭的一大重要因素。
玉米新品種在“呼喚”籽粒收獲機
玉米是我國四大主糧之一,繼續種植玉米并且要求保證收益,就只能在更換玉米品種、降低勞動力支出、減少種植收獲機械化作業費用和提高產量等方面下功夫。很多地方試點種植的玉米新品種已經可以直接用機器收玉米籽粒,在試點的示范效應下,玉米新品種應該很快就會在全國主要玉米種植區域推廣開來。
玉米新品種需要相應的農藝和農機相配套才能發揮效應。在全國主要玉米種植區域大范圍種植新品種之前,玉米收獲機生產企業如果還沒有相應的玉米籽粒收獲機推向市場,還在靠原有的玉米摘穗機“闖天下”,毫無疑問將被市場“洗牌”出局。
在歐美國家,玉米籽粒收獲早已普及,所以技術層面早已不是瓶頸。我國的玉米收獲機械起步較晚,加上玉米品種還沒有達到歐美國家的水平,事實上目前市場上主流的“掰棒子,摘穗、剝皮”的玉米摘穗機只是玉米機械收獲的過渡產品,從農業機械降低勞動量,提高勞動生產力的角度來考慮,籽粒直收必然是玉米機的發展目標。國內一些有遠見的玉米機生產企業已經看到了玉米籽粒直收的趨勢,所以近幾年一直在集中精力加大研發,并在自己品牌的主要銷售區域測試。
玉米籽粒收獲機漸成“主戰場”
據有關人士統計,當前我國玉米收獲機生產企業數量還在100家以上。大部分產品都是摘穗機,能夠做到脫皮,而且脫凈率很高的品牌不是很多,自主研發出玉米籽粒機的就更少了。只有在近一兩年推出玉米籽粒收獲機,并且有一定市場份額和口碑的品牌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。
值得引起玉米籽粒收獲機研發企業關注的是,據了解有些地方早已開始用水稻聯合收割機來直接收獲玉米籽粒,而且收獲效果還很好,只是對機器的磨損比較嚴重,收割機用了一兩季就報廢了。雖然這個現象也許只是偶然,但是籽粒機的磨損肯定會比現在的摘穗、脫皮要高,這就需要在研發時進行耐用性測試。
多種作物籽粒收獲機或成下一研發戰場
據業內專家預測,幾年之后,我國的玉米收獲機生產企業將不會超過30家。毫無疑問,那些被淘汰出局的肯定是沒有看到未來市場的企業。
現在購買收獲機很多人是參加跨區作業的農機手,對于農機手而言,買收割機是用來賺錢的,如果一臺收割機可以同時收割小麥、水稻和玉米等多種農作物,可以開著這臺收割機從中國北方小麥區一路作業到南方收割水稻,然后再到北方收玉米,在機器耐用、性價比高的情況下,一定也會被受歡迎的。所以,玉米籽粒收獲機之后,簡單操作就可以換割臺的收獲機將會是市場趨勢。
每到收獲季節,總會有收割機“咬人”事件發生,嚴重的還會傷及性命。農機360網提供的農機保險服務一經推出,就受到了很多農機手的青睞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購買收獲機的農機手亟需抗風險保障。在收獲機上安裝“反噬裝置”,國內生產企業從技術上已經不是難點,從機器性能上給農機手一個安全保障,或許也是這一輪產品升級的賣點之一。
管理員
該內容暫無評論